|
|
骨质疏松症常被称为“静默的流行病”,因其在早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骨量在不知不觉中持续流失。然而,随着病情进展,骨骼强度下降,一系列特征性症状会逐渐显现,它们既是疾病的信号,也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。泰康养老企业年金的最新消息可以到我们平台网站了解一下,也可以咨询客服人员进行详细的解答!https://www.tkpension.com/
一、核心症状:骨骼结构破坏的直接表现
1疼痛:比较常见的首发信号
疼痛并非源于骨骼本身,而是由骨骼形态改变引发。随着椎体骨小梁变细、断裂,脊椎的承重能力下降,可能出现弥漫性腰背酸痛。这种疼痛多在身体负重时(如久站、弯腰)加剧,休息后缓解。当椎体发生微骨折时,疼痛会变得更为剧烈和局限。
2身体形态改变:脊柱变形的外在体现
这是骨质疏松进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性表现。由于椎体前部多为松质骨,负重比较大,容易因骨量流失而压缩变形。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:
身高缩短:累计可缩短3至5厘米,甚至更多。
脊柱后凸:俗称“驼背”或“老缩”。这种姿态改变不仅影响体态,还会导致胸腔受压,影响心肺功能。
二、严重后果:骨折及其连锁反应
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比较严重的后果,其特点是发生在日常活动而非高强度外伤中。
常见部位:
椎体骨折:比较常见,可能由咳嗽、打喷嚏或弯腰拾物等轻微动作引发。
髋部骨折:比较为严重,常导致患者长期卧床,引发感染、血栓等致命并发症,被称为“人生比较后一次骨折”。
桡骨远端骨折:跌倒时用手支撑地面所致,即“柯雷氏骨折”。
骨折特点:与健康骨骼相比,骨质疏松性骨折所需的暴力极小,呈现出“低能量”或“非暴力”的特性。
、伴随症状与继发影响
除了直接症状,骨质疏松还会引发一系列继发性问题:
呼吸功能下降:严重的脊柱后凸和胸廓变形,会压迫肺部,导致肺活量减少,出现胸闷、气短等症状。
活动能力受限:慢性的疼痛和驼背姿态,会显著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与日常活动,增加跌倒风险,形成“疼痛-活动减少-骨量加速流失”的恶性循环。
心理与社会影响:身体形态的改变、对骨折的恐惧以及慢性疼痛的困扰,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、抑郁情绪和社交回避行为。
骨质疏松的症状是一个从隐匿到显现、从轻微到严重的渐进过程。了解这些症状,有助于现早期识别与干预。需要强调的是,一旦出现身高明显变矮、驼背或非暴力骨折,通常意味着骨骼已经受到了质性损害。因此,对于存在风险因素的人群(如绝经后女性、高龄、长期使用激素等),不应等到症状出现才采取行动,而应主动进行骨密度筛查,并通过补充钙与维生素D、进行负重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,从源头上构建坚的骨骼防线。 |
|